紅色文化紀念品定做
1929年3月,長嶺寨一戰后,紅四軍乘勝解放了閩西重鎮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。解放長汀后,紅四軍沒收了10余家反動豪紳的財產,并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措軍餉,共籌得5萬余元。
同時考慮到紅四軍自創建以來,“軍裝”各式各樣,相當破舊,急需更換,前委決定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、印染條件,趕制4000套軍裝。長汀秘密工會協助紅四軍后勤供給部購置布匹。當時商店沒有灰布,后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系,把布匹染成灰色,然后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,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(后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)。
由于時間緊,數量多,當時僅有裁縫師傅20多人和縫紉機12臺,工人少,機器不夠用,臨時被服廠兩班倒,每班8小時,日夜加班趕制。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(中山裝式,下有兩個口袋)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進行縫制,然后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、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。
1929年5月1日,中央蘇區的紅軍為了紀念列寧逝世五周年,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,表示紀念。
軍服式樣,灰蘭色、布質,上衣為中山裝式,兩個上貼袋,領口綴紅布領章,領章上繡一圈黑邊為悼念列寧逝世5周年;褲子為普通樣式,配綁腿;軍帽為八角形,綴紅布五星帽徽。這是紅軍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。朱德曾說,這是紅軍第一批的軍服。